洛里斯高墙攻略
洛里斯高墙攻略
1、记者|林子人编辑|黄月。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无数人为爱而不得神伤,为得心上人的垂青狂喜。
2、教人如何去爱的指南层出不穷,而在13世纪末-16世纪初的250年间,上至博学的博士,下至普通市民,中世纪欧洲人必读的“爱情指南”非《玫瑰传奇》这部典雅文学和寓言的巨大成功让其常常被拿来与但丁的《神曲》相比较。《玫瑰传奇》是一首法语诗,它有两位作者,一位是诗人纪尧姆·德·洛里斯,在他逝世四十年后,大学教师让·德·默恩,续写了这部作品。据法国古文字学者兼档案研究者纳塔莉·科耶,和玛丽-埃莱娜·泰尼埃,-éèè,介绍,这部作品诞生于13世纪下半叶巴黎社会所特有的双重文学传统中:它采用诗体,以罗曼语,一种源自拉丁语并流传于法国北部的语言,写就,其主题“寻觅爱情”则深受法国南部吟唱典雅爱情的吟游诗人的启发。《玫瑰传奇》完成于1280年左右,从13世纪末到16世纪30年代不断被足本刊印,声望在14世纪达到顶峰。
3、《玫瑰传奇》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虽然文艺复兴之后人们开始对它失去兴趣,到路易十四时代,1661-1715,已不再被视为文学作品而成了一件收藏品,但从18世纪到现代,《玫瑰传奇》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至今仍然与《列那狐的故事》《亚瑟王传奇》并列为法国中世纪文化中最为著名的文本之一。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玫瑰传奇》是一份从男性视角出发剖析“逐爱”步骤的攻略。“爱情”向爱慕者发射的“美丽”之箭,先射中眼睛,进而达到心脏;“财富”是“爱情”的好帮手,但同时守卫着“过度付出”的小径,“贫穷”则守卫着小径的出口……《玫瑰传奇》用拟人化的方式讲述“爱的艺术”,其中的一些见解也会令当代人不禁会心一笑。《玫瑰传奇:中世纪爱的艺术》[法]纳塔莉·科耶[法]玛丽-埃莱娜·泰尼埃等著董子云吕珊珊译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1《玫瑰传奇》中的爱情攻防战。
4、作为一部流传广泛的文学作品,《玫瑰传奇》引发了许多讨论和分析。泰尼埃指出,《玫瑰传奇》至少存在道德、精神和情欲的三重解读,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它讲述的是“有利于爱情的力量”与“爱情的敌对力量”之间的战争,“这些力量首先是与典雅爱情秩序一致或与之相悖的价值观或是社会情境纪尧姆·德·洛里斯被认为是《玫瑰传奇》前4000行的作者,它们为这部作品制定了一个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骑士与贵妇人的典雅之爱的叙事框架。故事始于叙述者的一个梦境:梦境中叙述者处于春天,那既是自然苏醒的季节,也是爱情的季节。
5、叙述者离开城市,沿着一条河漫步,来到一座被高墙环绕的果园外。墙上刻着十幅令人望而却步、“痛苦又悲伤”的女性画像:“怨恨”、“背叛”、“卑鄙”、“贪婪”、“吝啬”、“眼红”、“悲伤”、“衰老”、“伪信”和“贫穷”。
洛里斯高墙攻略
1、一位美丽的金发女人“闲散”站在果园入口,告诉叙述者这个地方叫作“悦乐”,高墙内被典雅爱情的各种价值观所支配,外墙上则是各类罪恶的拟人形象。玫瑰枝条构成的边框环绕着某部《玫瑰传奇》手抄本的第一页。
2、“闲散”引导叙述者进入果园。一群人正在美丽的果园内跳着法兰多拉舞,他们代表的是十种典雅爱情价值观:“欢愉”、“典雅”、“悦乐”、“爱情”和与他形影不离的“柔视”、“美丽”、“财富”、“慷慨”、“高贵”和“青春”。
3、叙事者离开人群走近一口泉水,“爱情”和“柔视”尾随其后。叙事者得知迷恋于自己水中倒影的美少年纳喀索斯正是殒命于此。他在泉水中瞥见了一丛玫瑰的倒影,此时“爱情”向他发射了五支分别名为“美丽”、“单纯”、“高贵”、“陪伴”和“亲切”的箭矢。
4、这些箭矢首先射中了眼睛,进而到达心脏。这些伤口让叙述者无可抑制地爱上了他在泉水中看到的一朵玫瑰花苞,他成为了“爱情”的封臣“爱慕者”,对他言听计从。叙述者于是踏上了爱的征途。
5、玫瑰被“危险”,即抗拒,“恶口”,即谗言,“羞耻”和“恐惧”牢牢监视着。“爱慕者”被尽管犹豫但还会鼓励他的“温存”,美丽姑娘愿意信任他人的天性,引导着,在“友人”的建议和维纳斯的支持下,他放任自己的欲望亲吻爱人。他的大胆立刻遭受了“占有”,即社会伦常的阻碍“占有”在玫瑰花丛周围建立起堡垒,并将“温存”一并囚禁在内。洛里斯的叙述到此戛然而止,默恩续写了近1.8万行,将这首长诗完结。